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芳姐写意牡丹

弄墨听箫闲散人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转载】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  

2016-05-09 11:43:42|  分类: 书法资料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法帖概述
  《频有哀祸帖》为唐代摹搨墨迹,是对东晋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,或响拓而形成的唐摹本,现藏日本。

基本信息
  【名称】频有哀祸帖
  【作者】王羲之
  【年代】东晋
  【书体】行草
  【墨拓】唐代
  【材质】硬黄纸本,双钩廓填
  【形制】轴装
  【规格】3行,20字
  日本前田育德会藏。
  《忧悬帖》与《频有哀祸帖》、《孔侍中帖》合装。前后九行共一纸,总称为《孔侍中帖》或《九月十七日帖》。纵24.8厘米,宽41.8厘米。画心中央纸缝处钤有“延历敕定”朱文印记三方。原为手卷,现改为轴装,为1941年(日本昭和十六年)改裱而成。

法帖释文
原文    
  频有哀祸,悲摧①切割,不能自胜,奈何奈何!省慰增感。
注释
  ①悲摧:悲痛;
大意
  《频有哀祸帖》里书写的“频有哀祸,悲摧切割,不能自胜”——不断有哀祸传来,悲哀、摧毁、身体被切割一样地痛,不能承担的痛——王羲之用“摧剥”、“摧绝”、“痛贯心肝”、“切割”、“惨塞”这些具象又绝对的字眼形容自己对生命的伤痛,重复用“奈何、奈何”诉说心理的虚无幻灭。童年从山东琅琊流亡到南方,王羲之的“帖”透露着战乱流离年代沉重又无力的一声声叹息。

书法欣赏
  1、《频有哀祸帖》字间倾侧、俯仰、钩连,笔画轻疾、圆转、牵引,结体多有取横势者。
  2、《频有哀祸帖》章法的断中有连特征:
  行书,务从简易,相间流行,为了使运笔速度较快,会把互相分离的笔画连接起来,王羲之有时用明连,即用有形的游丝映带连接,……《频有哀祸帖》中的“不能自、省慰”,《丧乱帖》后段中“深奈何奈何”加上牵丝,一气呵成,更加的顺畅,……有时用暗连,也就是靠无形的笔势使笔画与笔画互相呼应,综观墨迹本行书尺牍发现,王羲之用暗连多于明连,明连只是偶发引带,……唐太宗为晋书所写的《王羲之传论》中赞道:“观其点曳之工,裁成之妙,烟霏露结,状若断而还连。”揭示了书艺创造“断与连”的美学观点。
  3、《频有哀祸帖》章法的动线变化特征:
  《频有哀祸帖》偏旁承接上字、部分代替全体,如第二行“能”字,左右两部分分别连接上、下两段行动线,但这两部分又用一条有力的线段连接在一起,使行动线产生强的节奏感。

作品收藏
  《频有哀祸帖》与《孔侍中帖》之间空白处,钤“延历敕定”朱文御玺三处,与《丧乱帖》等同。日本《支那墨宝集》称:“昔我国光明皇后,举圣武天皇之遗,献于东大寺大佛,藏正仓院。唐天宝十一年(752年),其中晋王羲之书拓本颇多焉。天应、延历、弘仁之间,渐复尽献于大内。奈世既德久,大半散佚,片断仅存。此所藏者,盖其一。接帖之处,有延历御府之玺。”
  “延历敕定”即是“延历御府之玺”。延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,其元年为公元782年。日本学者考订《孔侍中》与《丧乱》二帖,是《东大寺献物帐》中著录的。此《献物帐》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后,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账目。圣武天皇卒于公元729年。那么,以上王羲之的书迹传到日本时,至少在729年以前。这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。这些书迹,被视为日本的国宝。
  据传,本幅在明治时代出现于东京上野的古书店,其后成为富山藩儒者冈田信之(1825-1885)所藏。冈田信之号吴阳,学于江户幕府主要教授儒学之学问所昌平黉,后任命为富山藩校广德馆的文学教授,并兼藩主之师。明治以后,成为富山师范学校教师,然不久即辞职,竭力于家塾学聚舍。此帖后成为冈田信之之子、东京帝国大学教授、资料编纂挂嘱托、文学博士冈田正之所有,再经冈田正之之子冈田震之手,1927年(日本昭和二年)9月23日,前田侯爵家购之于正之之子震。现在的装裱,为1941年(日本昭和十六年)改裱而成。
  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(位于日本东京都目黑区,也称尊经阁文库,主要收藏中国、日本的古文书和古代工艺美术品)。
(日本昭和二年)9月23日,前田侯爵家购之于正之之子震。现在的装裱,为1941年(日本昭和十六年)改裱而成。
 
 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 
 

释文:九月十七日羲之报:且因孔侍中信书,想必至。不知领军疾后问。忧悬不能须臾忘心,故旨遣取消息。羲之报。
   《法书要录》载褚遂良《右军书目》‘行书都五十八卷’第十四卷中著录。
   《频有哀祸帖》与《孔侍中帖》之间空白处,钤‘延历敕定’朱文御玺三处,与《丧乱帖》等同。
  日本《支那墨宝集》称:‘昔我国光明皇后,举圣武天皇之遗,献于东大寺大佛,藏正仓院。唐天宝十一年(七五二年),其中晋王羲之书拓本颇多焉。天应、延历、弘仁之间,渐复尽献于大内。奈世既德久,大半散佚,片断仅存。此所藏者,盖其一。
  接帖之处,有延历御府之玺。’‘延历敕定’即是‘延历御府之玺’。延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,其元年为公元七八二年。日本学者考订《孔侍中》与《丧乱》二帖,是《东大寺献物帐》中著录的。此《献物帐》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后,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账目。圣武天皇卒于公元七二九年。那么,以上王羲之的书迹传到日本时,至少在七二九年以前。这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。这些书迹,被视为日本的国宝。2006年3月来上海博物馆展出。

   《孔侍中帖》和《频有哀祸》,王羲之行书,二帖连为一纸。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,与《丧乱·二谢·得示帖》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。《频有哀祸·孔侍中帖》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。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。

 
 
 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王羲之--频有哀祸帖、孔侍中帖、忧悬帖(高清大图,局部放大)

 
 

王羲之《忧悬帖

硬黄纸本,双钩廓填墨迹

【规格】纵24.8厘米

【字数】3行,17

日本前田育德会藏。

   《忧悬帖》与《频有哀祸帖》、《孔侍中帖》合装。前后九行共一纸,纵24.8厘米,宽41.8厘米。亦总称为《孔侍中帖》或《九月十七日帖》。《忧悬帖》原为手卷,1941年(日本昭和十六年)改为轴装。

 

法帖内容释文

  忧悬不能须臾忘心①,故旨遣取消息②。羲之报。

注解

  ①首行“忧悬不能须臾忘心”句:“忧悬”:忧思挂念。“忘心”:忘怀。王羲之尺牍中有“弟佳宁善,然复忧之不去怀”句(载张彦远《法书要录》卷十《右军书记》,344页)。   ②次行“故旨遣取消息”句:“旨”:意图。遣:遣书(发信)。王羲之书帖中有“音问转复难通。情慨深矣,故旨遣,承问,还愿具告”句(《右军书记》,371页),以及“贵奴差不?想不成大病。伤寒可畏,令人忧。当尽消息也”(《右军书记》,374页),“聚散人理之常,亦复何云?唯愿足下保爱为上,以俟后期。故旨遣此信,期取足下过江问”(《右军书记》,377页)等帖。

大意

  挂念悬思片刻也不得释怀,因此,意欲遣书发信以获取你的近况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ba7a51b40102vcnq.html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53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